其實咱們不是第一次看這場面,今年火箭VS勇士的系列賽,烏度卡就玩過至尊五大。但烏度卡當時玩邪的,多少還算劍走偏鋒、出其不意的范疇。常規賽揭幕戰你玩這個——季前賽就玩過,說明絕非臨時起意——那可以看做火箭新賽季主升的天賦樹。
這沒見過,真沒見過。
范弗利特傷了,在確認謝潑德沒有首發實力的情況下,烏度卡把他最好的球員一起擺出來,這好像也沒錯。火箭沒后衛這事兒咱們老早就聊過,還是范弗利特受傷前就聊過,現在唯一首發級別控衛受傷,影響自然難以估量,大約等于火箭玩不了正經籃球。
烏度卡怒發沖冠,我玩不了那就都別玩了。五條大漢拍上去,啥效果不好講,咋破解你就琢磨去吧。火箭跟衛冕冠軍打了兩個加時,這個結果應該能證明效果不俗。
其實,雷霆不是不知道怎么對付五大。雷霆對此未必有什么特別準備,但雷霆畢竟也是雙塔開局,他們這一套打法應對什么樣的對手也都差不多——收縮防線+侵略性單防、協防+快速輪轉+造失誤反擊+SGA硬解+看臉的三分球。這套東西擺在火箭面前依舊好使。由于“看臉的三分球”這一項是真特喵看臉,雷霆能不能贏,什么時候能贏,贏多少分,有時候就看這個項目當天的帥氣指數。在以賽亞·喬不能打的情況下,看臉程度還得再提一檔。
恰好,火箭超大陣容的防守,最后也得落到考驗對手三分球上。道理不難講——速度跟不上,不管是單防還是協防,至少有2~3個位置比對面慢,所以就得陣型收的非常小,亞當斯有時候干脆不出去。火箭如果不提前龜籃下,外線被過之后就很容易被上空籃。陣型收的小,自然雷霆隨便倒一倒球就有三分機會。揭幕戰雷霆全場投了52個三分,投不進那沒辦法,這算雷霆配置的局限。而對火箭來說,只要對面不準,那么夯高度的防守邏輯也就破不了。
進攻呢?超大陣容在這個時代不好生存,難道進攻的原因不是主要的?
其實就火箭的配置來說,雙塔進攻未必更差。說白了,你不上亞當斯,替換他的球員,哪個比他進攻好?都是擅長搶,伊森和奧科吉哪里有亞當斯能搶?謝潑德倒是理論上能持球、能投籃、能傳球,實操層面看起來也是火箭替補進攻最好的球員,但他被所有人隨便持球打爆的屬性太致命。
揭幕戰解決火箭進攻難題的人是申京。雖然杜蘭特有幾個很炸裂的硬解,阿門的持球突破打得不錯,小史密斯也有亮點。但申京還是太閃光了,甚至在新科MVP+FMVP+得分王全滿貫的SGA正常發揮的情況下,申京也是全場最佳。他這場投進了5記三分球,出手果斷,出手點還分了幾個不同位置。如果這種外線火力是可維持的,火箭進攻端的邏輯也就成立了一半。而命中三分甚至可能不是申京揭幕戰最重要的內容,他慣有的強攻堅決,這場表現為從三分線外就啟動,很多自己持球老遠懟進去的畫面,看起來更像是東子而不是約子。
這很重要,因為火箭沒后衛,缺少低位頻繁接球的條件。揭幕戰杜蘭特打得比申京難受,甚至比阿門都不輕松。除了因為雷霆對他防得更嚴密之外,他甜點區接球做簡單動作硬解的一套連招,在火箭沒后衛的背景下,很難在雷霆夸張的防接球與侵略性協防面前施展。自己帶球從外往里走,就要面對雷霆中路的刷卡快手,這幾年季后賽,這都是杜蘭特很煩的防守方式。申京作為更高、更慢的5號位球員,你可以體會一下他靠自己運球懟入雷霆籃下的難度。這是讓人非常吃驚的部分。
另外,申京在油漆區一側低位持球的策應,看起來是火箭解決大陣容兼容性的辦法之一。申京策應做球,其他高個切中路接球終結,這不是火箭獨創的東西,但確實是雙塔這類打法的慣用套路。雙塔實現進攻兼容,其中之一有三分射程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。其中之一具備持球進攻技術,且出球強悍,可以作為戰術中軸,在低位或者高位為隊友做球,這也算個中等效果的兼容手段。申京這么干的效果不錯,亞當斯也有類似的做球奉上,兩人不是卡佩拉,擱一塊有化學反應這種東西。
那么問題來了,火箭的超大邏輯遇上雷霆的小球邏輯,哪一種更可靠?
或者說,假如兩隊真來一輪系列賽,還能像揭幕戰這樣焦灼嗎?
火箭還是應該能感覺出來,越到比賽后面,他們被兩個缺陷制約的就越難受:
沒有后衛的缺陷被放大。越到比賽后面,強度起來的雷霆防持球和接球的侵略性越強,杜蘭特幾乎很難在威脅巨大的位置接到球。烏度卡用謝潑德也是無奈之舉;
機動性劣勢在比賽后期更不能接受。很多球隊在收官階段放小陣容是有原因的。一來小陣容往往投射和持球更好(某些球隊小陣容也沒投射與持球是例外),對進攻是提升。二來NBA的防守,靠努力短暫彌補體型上不過大的差距(注意這些定語)是能做到的,特別是在大尺度協防與收縮防線成為常態的當下,低位防守與籃板保護都可以靠局部人數優勢去彌補。反過來,身體敏捷性與速度卻很難靠自主意愿提升,這意味著拼命的時段,慢的球員該追不上的還是追不上,而大家都慢劣勢還會疊加。
謝潑德不是這個級別舞臺上能用的,伊森揭幕戰跟人沒有關系,他當然也沒有證明過高端舞臺的可靠性。沒有范弗利特和電風扇,火箭也就拿不出合格的控衛和正常體型的陣容,有些場合會很吃虧。
但揭幕戰對火箭來說依舊是一針強心劑。如此牛逼的申京在握,火箭對長期基石的渴望得到了回應。長遠來看,這場激戰或許只是一段大戲的開幕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