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籃球資訊10月16日宣 歐洲籃球及NBA選秀專家王健發(fā)布長文,談及西甲U22聯賽的情況。
原文如下:
西甲 U22 聯賽的誕生本承載著留住西班牙籃球本土青年才俊的使命,卻在開賽之初便深陷輿論漩渦。其爭議的核心源于定位與現實的嚴重脫節(jié),既未能實現預期的人才留存目標,反而對原有聯賽生態(tài)造成沖擊,且自身競技價值堪憂。
人才留存目標難達成:資金與競技雙輸于 NCAA
U22 聯賽的核心初衷是扭轉西班牙頂尖籃球苗子流向 NCAA 的趨勢,但在與 NCAA 的競爭中,它從資金和競技兩個維度全面落于下風。
資金吸引力差距懸殊。聯賽計劃三年投入 1500 萬歐元,每支參賽俱樂部僅能獲得 20 萬歐元獎勵。而 NCAA 的 NIL(市場規(guī)模已達數十億美元,頂級學校男籃選手僅憑賽場表現就能獲得豐厚收入,西班牙頂尖苗子在 NCAA 的 NIL 收入少說也有 40-50 萬美元,遠超 U22 聯賽能提供的資源。這種差距甚至讓巴薩、皇馬等豪門都考慮削減青訓投入,轉而補貼一線隊。
競技平臺含金量不足。NCAA 經過長期發(fā)展,形成了成熟的賽事體系和高水平的對抗環(huán)境,其訓練科學性與比賽強度遠非新生的 U22 聯賽可比。揭幕戰(zhàn)中巴薩 105-37 狂勝對手、皇馬 105-62 輕松取勝的懸殊比分,也印證了 U22 聯賽整體競技水平的低下,難以滿足頂尖年輕球員的成長需求。
聯賽生態(tài)遭沖擊:原有體系被割裂
西班牙籃球原本擁有穩(wěn)定的四級聯賽架構,U22 聯賽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平衡,造成了聯賽生態(tài)的紊亂。
二隊發(fā)展路徑受阻。U22 年齡段對應的西甲俱樂部二隊,原本可在原有聯賽體系中根據實力升降級,獲得階梯式成長。巴薩二隊曾征戰(zhàn)西乙,上賽季多數西甲二隊參與的西丁聯賽,雖為半業(yè)余性質,但擁有 137 支俱樂部的龐大規(guī)模,競技水平實則高于 U22 聯賽多數球隊。
俱樂部選擇分化引發(fā)連鎖反應。巴薩、皇馬二隊為參加 U22 聯賽放棄西丁聯賽,導致年輕球員錯失更具價值的競技機會;而多數俱樂部出于對原有發(fā)展路徑的認可,拒絕加入 U22 聯賽,最終僅 15 支球隊參賽,進一步凸顯了新聯賽的尷尬處境。
競技價值堪憂:球隊實力斷層嚴重
U22 聯賽 15 支參賽球隊的實力呈現兩極分化,嚴重削弱了賽事的鍛煉價值和觀賞性。
強弱差距形成 “虐菜局”。聯賽基本分為巴薩、皇馬與其他球隊兩個陣營,豪門梯隊能輕松戰(zhàn)勝對手 40-50 分。這種一邊倒的比賽既無法讓豪門年輕球員得到有效磨礪,也難以激發(fā)其他球隊的競爭力,被球迷吐槽為 “雞肋賽事”。
豪門青訓鍛煉價值下降。在原有體系中,巴薩、皇馬二隊可根據實力匹配對應級別聯賽,獲得精準的成長鍛煉。但加入 U22 聯賽后,面對實力孱弱的對手,球員失去了高強度對抗的機會,成長速度可能受到影響。
爭議背后的反思:留存人才的最優(yōu)解并非新聯賽
西班牙籃球人才流向 NCAA 并非全是負面影響,年輕球員在更高水平平臺積累的經驗,未來仍可能反哺西班牙籃球。而 U22 聯賽作為應急式的新嘗試,顯然未觸及問題核心。
要真正留住本土苗子,調整現有聯賽的外援規(guī)則或許是更優(yōu)路徑。目前西甲聯賽對非歐盟球員的使用存在一定限制,但仍有優(yōu)化空間,通過合理調整外援名額和出場時間,可為本土年輕球員騰出更多成長機會。
U22 聯賽僅開賽一輪,雖不能完全否定其未來可能性,但從當前暴露的問題來看,它顯然不是解決西班牙籃球人才流失問題的最優(yōu)解,后續(xù)仍需在定位、資源投入和體系融合上進行大幅調整。????